2022年4月15日-17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半岛网页版登录入口联合承办。
半岛网页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团队黎跃进教授、郝岚教授、罗靓教授、吕超教授、甄蕾副教授、王世欣老师、王晓燕老师以及多名在读硕博士研究生以线上的方式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90余所高校的23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共同就“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度研讨。
会议现场
云端会议合影
年会同时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和会员大会,副会长郝岚教授和常务理事黎跃进教授参加了常务理事会议。会议增选吕超教授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
会议决定,第八届年会将由半岛网页版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半岛网页版登录入口、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共同承办。
本次年会以大会主旨发言和分论坛发言的方式持续了两整天。黎跃进和郝岚教授分别进行了大会主旨发言。
黎跃进教授发言
黎跃进教授以《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东方文学研究》为题作主旨发言,指出:学科形态的“比较文学”和“东方文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科。东方文学研究中的三个层次与比较文学研究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比较文学的观念、原理和方法在东方文学研究中具有理论的有效性,东方国别文学研究的层次,借助比较文学的思维和视野也有助于国别文学研究的创新和突破。
郝岚教授发言
郝岚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从“阅读模式:作为‘新世界文学’的本体论、跨越式阅读:模式与策略、问题、批评与人文教育使命”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世界文学’阅读模式的本体论价值”,指出:阅读模式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其在“新世界文学”中所具有的本体论意义,其中教学和读者共同形塑着“世界文学”,因此教师的角色格外重要。文学教学是教给学生一种带有价值与审美判断的批评视野和方法,文学阅读首先是春风化雨的人文教育手段,目的是培养一个更包容、开放的新一代群体,这需要纵横捭阖的深广阅读和专业的模式方法,在这一点上,没有比比较文学所积累的学术资源更有优势的了,因此“新世界文学”就承担了这一重任。
罗靓教授参会
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半岛网页版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特聘教授、肯塔基大学中国研究教授罗靓教授以《从巴黎、北京到圣地亚哥:伊文思 (Joris Ivens) 诗化纪录片的现实意义》为题参与分论坛讨论。她以荷兰电影导演伊文思的诗化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档案材料的挖掘,将伊文思 1988 年在中国实地拍摄的《风的故事》放在其毕生和中国的诗意与政治联系中来考察,指出伊文思从来就不单是诗人或革命家,他通过对风云变化和自然和人文景致的细致观察,体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的是诗歌与革命、艺术与生活的交汇。
吕超教授在“比较文学教材的继承与创新”分论坛中,以《比较文学的教材多样性与学科主体定位》为题,对1984年以来至今近40年的教材出版史进行了研究,指出,比较文学教材“群雄逐鹿”的多样性与学科的主体性定位紧密相关,研究者必须具备“比较的视域”,以“跨界”的学术视野来思考文学问题,因而谋求比较文学教材的“天下一统”是与学科本质属性相抵牾的。
甄蕾副教授在“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分论坛中,有关《学院小说〈我带你去那儿〉中的大学校园环境伦理》的发言,在文学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双重批评视野下,探析美国作家欧茨小说展现的大学校园的三维环境伦理,讨论美国大学校园环境伦理问题,发掘作家在多重身份下对问题的感同身受和疾呼解决,并指出这些问题也是今日全球的大学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
王世欣老师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中以《〈愤怒的葡萄〉在民国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为题,从传播学的角度围绕《愤怒的葡萄》在华最早的传播时间、传播特点、影响力以及广泛传播的原因等问题对这部作品在民国时期的传播情况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王晓燕老师在“世界文学教学: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实践”分论坛中,以埃里希·奥尔巴赫的《喻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中的语文学传统,指出,在伊斯坦布尔时期,奥尔巴赫将语文学与意识形态相关联,使其成为他反抗雅利安语文学的重要工具,并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来反对纳粹的种族主义。
此外,我院多名在读硕博士研究生也参与了大会的研究生论坛,对比较文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进行多角度的新颖探究,展示了我院研究生群体的整体研究水平。
供稿:半岛网页版登录入口、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曲慧钰